閩教監管〔2023〕21號
福建省教育廳等十四部門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二十條措施》的通知?
?
各市、縣(區)教育、宣傳、網信、文明、發改、科技、工信、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部門,團委,婦聯,科協;平潭綜合實驗區各有關單位;各高等學校,省屬中小學校:
現將《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二十條措施》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
?
?
?
福建省教育廳 ?????????????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
?
?
?
?
中共福建省委網信辦 ?????中共福建省委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
?
?
?
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福建省科學技術廳
?
?
?
?
福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福建省財政廳
?
?
?
?
福建省自然資源廳???????????福建省生態環境廳
?
?
?
?
福建省農業農村廳 ???????????共青團福建省委
?
?
?
?
福建省婦女聯合會 ????????????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
2023年11月30日
????????
(此件主動公開)
?
?
?
?
?
?
?
?
?
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
的二十條措施
?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厚植基礎研究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土壤,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根據《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教監管〔2023〕2號),結合福建省實際,提出以下措施。
一、夯實學校科學教育主陣地
1.深化科學課程教學改革。開齊開足中小學科學類課程,高質量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鼓勵各校開發優秀科學教育校本課程。加強教材研究,推動科學教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鼓勵支持學校深入實施啟發式、探究式教學,強化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聚焦核心素養導向,推進跨學科學習,落實原則上每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強化科學類課程的教學研討,定期開展科學教育精品課(含實驗課)、優秀活動案例等評選。做好大中小學段科學教育銜接,鼓勵有條件的中學與大學在課堂教學、學生培養等方面開展合作。[責任單位:各級教育部門,各高等學校]
2.提升科學實驗課程質效。指導推動各地各校建立完善實驗教學管理體制,分年級、分學科制定統一的學年度實驗教學計劃。加強實驗教學,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培養,不得用教師演示或模擬實驗替代學生動手操作實驗。進一步加強學校實驗教學的標準化建設,完善中小學實驗室等科學類功能教室建設管理,鼓勵中小學校建設學科功能教室、創新實驗室,打造跨學科復合型綜合實驗教學環境。鼓勵學校在課余時間向學生開放實驗室并加強實驗類興趣活動指導。[責任單位:各級教育部門]
3.加強科學教育校內資源建設。落實福建省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系列標準,持續加強學校科學教育教學資源和設施配備,并在資金和項目上優先向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邊遠薄弱縣區、薄弱學校傾斜。學校要通過設置宣傳欄、科技活動室、科技成果展示室,加強廣播站、網站內容建設等方式,營造科學教育良好育人環境。每所中小學原則上至少結對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機構(高校、科研院所、館所、基地、園區、企業等),通過設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踐基地”等方式,用校外科學教育資源補充校內資源不足。加強全省線上科學教育資源建設和共享,不斷豐富福建省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科學教育資源,供全省中小學校和師生免費使用。[責任單位:各級教育部門牽頭;各級科技、團委、科協等部門(單位),各高等學校參加]
4.促進學校科學教育實踐活動提質。推動科學教育實踐活動常態化、制度化開展,學校每年至少組織一次科技節、科普周等活動,開展科普報告進校園、流動科技館、流動青少年宮、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等活動。鼓勵各地舉辦區域性科學教育實踐活動,不斷豐富科學教育實踐活動載體和形式。實施“館校合作”計劃,鼓勵中小學校組織學生前往科技館、科普教育基地等校外科學教育場所開展各類科學教育實踐活動。充分發揮研學實踐基地作用,大力開展以科學教育為主題的研學實踐活動。[責任單位:各級教育部門牽頭,各級科技、團委、科協等部門(單位)參加]
5.積極開展科學教育主題課后服務。各地各校要將科學教育作為課后服務最基本的、必備的項目,結合學校優勢特色、學生需求,統籌吸納社會優質科學教育資源,深入開發科普講座、科學實驗、科技創作、創客活動、觀測研究、科學影像、科學調查體驗等科學教育主題的課后服務項目,創新服務項目內容和方式。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成立學生科技社團、興趣小組,配備專業的指導教師和保障必要的活動條件,引導支持有興趣的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長期、深入、系統地開展科學探究與實驗。[責任單位:各級教育部門牽頭,各級科技、團委、科協等部門(單位)參加]
6.開展科學教育特色校建設評選。省級立項一批“科學教育”專項規劃課題,鼓勵各地各校開展科學教育深入研究。加強科學教育品牌建設,積極打造科學教育特色項目,爭創科學教育優秀成果。2024年至2026年期間,省級遴選100所左右科學教育體系完善、特色明顯、成效突出的中小學校作為科學教育特色校,鼓勵支持學校積極探索科學教育新模式。各地可參照開展市、縣兩級中小學科學教育特色校評選工作。[責任單位:各級教育部門牽頭,各級科技、團委、科協等部門(單位)參加]
二、拓展科學教育社會大課堂
7.開展“百館千所”免費開放活動。統籌動員各有關部門將科技館、博物館、氣象臺、科學家故居(紀念館)、圖書館、展覽館、高校及科研院所實驗室、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綜合實踐基地營地、企業生產線及研發中心、環保設施等納入科學教育社會課堂“百館千所”陣地集群,向省內中小學生免費開放。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擬制區域內中小學生科學教育社會資源清單,供中小學校選擇使用。加強常態化公益性科普場所供給,確保每個縣(市、區)至少擁有1個以上具有一定規模、可常態化開展中小學科學教育活動的免費綜合性科普活動場所。[責任單位:各級科技部門、科協、教育部門牽頭;各級宣傳、網信、文明、工信、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團委、婦聯等部門(單位),各高等學校參加]
8.提升社會科普場所的科學教育功能。鼓勵和支持各行業各部門建立服務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基地。鼓勵現有省級科普教育基地開發系統化、長期性的中小學生科學教育特色項目。鼓勵各類館所基地開發面向中小學生的公益性精品科普活動,利用節假日安排中小學生專場和家庭親子科普教育活動,配備專職人員進行科學知識講解指導,提高公益科普活動的科學性和趣味性。引導公園、風景區、公共交通等設施場所強化科普服務功能,探索新建我省重大科研設施時同步規劃配置中小學生科普功能。[責任單位:各級科技部門、科協牽頭;各級宣傳、網信、文明、發改、教育、工信、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團委、婦聯等部門(單位)參加]
9.以項目引領科學教育社會大課堂建設。強化項目引領,根據上級有關部門部署要求,積極組織實施“科學家進校園行動”“科學教育總動員行動”“科普進萬家行動”“少年科學院計劃”“全媒體科普行動”等重點行動計劃,各有關部門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按分工共同落實各項工作措施,形成一批有內容、有意義、有特色的科學教育社會大課堂項目。[責任單位:各級宣傳、網信、文明,教育、科技、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團委、婦聯、科協等部門(單位),各高等學校按各自職責分工落實]
10.培育福建特色科普品牌活動。組織開展福建省科技活動周、“福建科普希望行”等活動,遴選推廣一批面向中小學生的原創優秀科普作品。持續擴大科學教育宣傳陣地、豐富宣傳內容,堅持分類分眾傳播,圍繞中小學科學教育知識要點,打造科普電視欄目《海峽少年科學苑》《原來是這樣》《科技館大探秘》等一系列接地氣、有熱度的科學教育宣傳精品項目。組織開展以科學教育為主題的家庭科普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選樹宣傳一批科普家庭典型,講好最美家庭科普故事。針對少年兒童科學興趣特點開展一系列“紅領巾”科普實踐活動,發動廣大少先隊員爭當科學創新小達人。用好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等節點重點宣傳我省科學教育成果和先進典型。[責任單位:各級科技部門、科協牽頭;各級宣傳、網信、文明、教育、團委、婦聯等部門(單位)參加]
11.吸納校外科學人才助力校內科學教育。積極吸納科學家、專家學者等校外力量助力中小學科學教育事業發展。推動落實中小學校聘任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家學者、企業工程師等擔任科學副校長。各中小學校應在設立至少1名科技輔導員的基礎上,積極建設專兼職科技輔導員隊伍,兼職科技輔導員可聘任校外的各類退休科技工作者。充分調動本土資源,邀請院士、知名科學家組建志愿宣講專家團,開展“閩江科學傳播學者八閩行”“福建科普大講壇”“最美科技工作者進校園”等活動,播撒科學種子,弘揚科學精神。[責任單位:各級科技部門、科協牽頭;各級教育部門,各高等學校等參加]
12.促進海峽兩岸和國際青少年科學教育交流。辦好海峽兩岸科普論壇、科技專家論壇、科學嘉年華等活動。強化海峽兩岸中小學校科學教育項目合作,聯合組織青少年科普考察項目、科學教育夏令營等活動,鼓勵開發海峽兩岸中小學生科學教育交流課程與項目。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學教育交流活動,實施科學素質國際交流合作工程,依托海內外科學家資源辦好福建青年科學家峰會,積極開展中小學科學教育相關的國際人文交流、項目合作、科普活動和人才引育。[責任單位:各級科技部門、科協牽頭,各級教育部門等參加]
三、做好相關改革配套銜接
13.深化教育考試評價改革。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將愛國主義融入科學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科技報國的遠大志向。創新試題研發,加強實驗探究能力的考查,關注學生生活、社會熱點問題和科技發展前沿成果,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重點考查學生靈活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學科素養。健全教考銜接工作機制,助力考試改革與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完善初高中科學教育相關學科的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把學生參加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的表現作為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責任單位:各級教育部門]
14.持續完善人才選拔培育機制。各地、各有關高校要認真實施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育計劃,推進“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等項目有序實施,提高基礎研究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效率。強化科技特色高中的培育。推動高校建設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加強科學教育相關學科專業建設,發揮我省高校學科聯盟作用,推進人才、教學、科研優勢互補,共同打造科學教育人才培育高地。[責任單位:各級教育部門牽頭;各級科技、科協等部門(單位),各高等學校參加]
15.發揮競賽活動引領帶動作用。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嚴格競賽活動管理,指導中小學生理性選擇參加“白名單”競賽,強化和培養青少年科學道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現并引導有潛質的學生積極投身科學研究。規范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數字中國創新大賽青少年AI機器人賽道等面向中小學生的各類科技競賽活動,為中小學生搭建科技創新活動成果展示交流平臺。[責任單位:各級教育部門牽頭,各級科技、科協等部門(單位)參加]
16.引導科技類校外培訓規范發展。指導監督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合法經營、規范發展,向中小學生群體提供合規范、有質量、正導向的科學教育知識產品。各地可制定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進校園參與課后服務的遴選、管理評估和退出辦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適當引進合規的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為學校科學教育提供有益補充。鼓勵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利用自身科學教育資源舉辦或參與面向社會的各類公益性科學教育活動。[責任單位:各級科技、教育部門牽頭,各級科協等部門(單位)參加]
四、強化保障支撐引領
17.健全多部門協同聯動工作機制。發揮“雙減”工作專門協調機制作用,建立教育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科學教育工作機制,定期會商有關事項,加強業務銜接配合,及時研究解決存在問題,共同推進科學教育工作走深走細。[責任單位:各級教育部門牽頭;各級宣傳、網信、文明、發改、科技、工信、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團委、婦聯、科協等部門(單位)參加]
18.加強科學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各地要摸清需求,加快補充小學科學教師、專職教研員,加強科學教育教輔人員配備。推動省內師范院校適當擴大科學教育相關師范類專業招生規模。在省級公費師范生中提高科學類課程教師培養比例,鼓勵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參與教師培養。加大對中小學科學類課程教師和科技輔導員培訓力度,將科學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新科技知識和技能納入各級各類教師培訓課程,在省級教師培訓項目中專門設置中小學科學類課程教師培訓項目。“十四五”期間省、市、縣三級每年培訓科學及相關學科骨干教師1000名、鄉村教師3000名、校內外科技輔導員1000名。鼓勵各地各校探索建立科學類課程教師多元評價和激勵機制,在工作量認定、職稱評審、績效分配方面予以傾斜。[責任單位:各級教育部門牽頭,各級科技、科協等部門(單位)參加]
19.強化專項經費保障。各地要將科學教育經費列入同級政府財政年度預算。2024年至2026年期間,省級財政從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等專項中安排資金支持科學教育特色校建設。各成員單位根據工作需要,統籌安排并落實科學教育經費。各資源單位要堅持公益定位,免費或優惠向中小學生提供科學教育服務。積極引導企業、基金會等社會組織為薄弱地區、薄弱學校援建或共建科學教育場所,加大對特殊兒童群體支持力度。組織開展“向陽花開”助學幫扶行動研學營,幫助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增長科學知識。[責任單位:各級教育、財政部門牽頭;各級宣傳、網信、文明、科技、工信、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團委、婦聯、科協等部門(單位),各高等學校參加]
20.強化科學教育監測指導。強化動態監測,定期對青少年科學素質進行分析研判,公布相關結果。健全科學課程實施監測體系并形成反饋改進機制。組織開展科學教育專項視導,總結推廣各地各校科學教育先進做法,及時宣傳工作進展和成果,不斷提升科學教育水平。做好科普資源統計調查工作。[責任單位:各級教育部門牽頭;各級宣傳、網信、文明、發改、科技、團委、婦聯、科協等部門(單位)參加]
?
?
?
福建省教育廳辦公室 |
2023年12月1日印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