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市委系列重要會議精神,進一步深化文明校園創建,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充分挖掘春節、元宵節的文化內涵,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寒假。福建師范大學泉州附屬中學開展了2021年寒假實踐活動。
傳文化 承家風
拜年,話家常,了解長輩生活,聽聽長輩期望。寫春聯、做花燈,表達美好祝福。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寫春聯啦
?
每年的大年三十,家里無論男女老少都得忙起來。泉州的習俗認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節日。那天中午,家家戶戶都要備辦豐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貧寒之家也要盡力而為。供桌上擺滿各色糕果和雞鴨魚肉,中間高堆“過年飯”,以陶缽盛大米(象征豐衣足食),上面再擱碗糕(因為碗糕俗稱發糕,象征興旺發達)、柑橘(象征吉祥如意)、紅雞蛋(象征吉祥、有福)、紅米丸(象征團圓、圓滿)和米粉蒸制的金、銀錠(象征財源廣進),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閩南語中的“剩”就是“春”音)。以前很多農戶過年時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糧食的米囤上貼個“春”字,既寓意春節來臨,更寓年年有余。 ?
高一7班 吳志強
講文明 樹新風
踐行“光盤行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泉州附中學子們通過聽家人講家風故事、談家庭美德,推動形成了愛國愛家、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文明家庭新風尚。
?
?
讀好書 伴成長
同學們在寒假中合理安排時間閱讀,培養了愛讀書、愛學習的良好習慣。
?
?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又名正月節、歲節、改歲、歲旦等。
我勞動 我快樂
勞動最快樂,勞動者最光榮。泉州附中的學子們在勞動中尋找快樂。
?
?
我是李杰,來自高一3班,是一個勇于實踐,敢于挑戰的中學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實踐是必要的,是宏大的,是追求真知,追求高興的,不需人特地去教的良技。我很遺憾,這個寒假沒有去做有關的社會實踐,而是去做了一份超市辦事員的工作。這份超市辦事員的工作大略易上手。它就像一份檢測試卷,在考我的站力,耐不耐得辛苦勞頓;在考我的耐煩,對時候的耐煩,對顧客的耐煩,對工作的耐煩,在秒復一秒分復一分天復一天的時候中驅走浮躁,留給顧客的永久是更多的耐煩;它在考我笑容的燦爛程度與長期度,在考我為人處世的分值;付出了就必定會有成果,這是我一貫所深信的。
本以為學習的知識就夠用了,可到了實習的時候才明白原先自我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以后自我要走的路還很長,不能只安于現狀,必須要奮勇直前。
人是在不斷前進中成長起來的,雖然會有很多坎坷,但總是會有辦法解決的。做人不怕失敗,最怕失敗后永遠不能站起來。必須要相信自我,因為我總是對自我說“勇敢點,挫折怕什么,風雨過后必須會有彩虹的”。
于是,我便有著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克服自我在成長中的困難,堅定不移地朝著自我奮斗的目標前進。我相信,自我的明天將會更加完美!
學經典 制小報
同學們利用假期收集節日資料、學習節日文化、參加節日民俗活動,深入了解閩南春節、元宵節的文化內涵,通過制作春節、元宵節“節日小報”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
?
元宵節是中國古代的狂歡節,元宵節中的狂歡是通過對日常生活秩序、制度規范的一系列顛覆和突破來實現的。
日出和日落是傳統社會中最基本的生活時間準則,但該準則在元宵節期間被打破。對于那些晚上或晚上的人來說,元宵節的重點是晚上。
夜晚的月亮很明亮,而夜晚的煙火則發光。因此,在元宵節期間,日落之后人們不會安靜地躺下來睡覺和休息,而是興奮地跑出去參加各種活動。
政府取消夜禁令也使人們有自由度過假期。因為這樣,通常只能在晚上留在鄉下的農民才能來到城市,而晚上不能在街上自由行走的人們也可以“去任何地方”并去他們想要的任何地方。有自由的人確實在普通活動領域取得了突破。
如果日常生活單調,那么元宵節恰恰相反。元宵節是如此之多,如此迷人,以至于除夕,新的一年和新的一年都無法與之相比。
高一2班 ?康弘
福師大泉州附中的學子通過社會實踐堅定理想信念、練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同時在實踐中領悟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感受世界、提升自我,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爭做有理想有信念的追夢人而努力奮斗!
?
撰稿:劉川川
供稿:政教處、團委
編輯:林欣
審核:阮憲琛